爺爺的筆記本 (每日一思)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箴言12:21)
所以,不要被惡所勝,要以善勝惡。(箴言12:21)
智慧金句 (每日一思)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箴言12:21)
所以,不要被惡所勝,要以善勝惡。(箴言12:21)
(請欣賞懷念爺爺的老爸的攝影"作品")
堅持"愛",不以"惡"報惡。 "正面的鼓勵"代替"負面的禁戒"。
以"德"報"怨"。 以"愛心"對待"憎恨"。
我們若為復仇的心所勝,那就是為惡所勝。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惡制惡』,雖然以暴治暴是最迅速有效的辦法,
但就像俗諺所道「冤冤相報何時了」。
而且又有誰可以擁有絕對的正直良善能夠公平無私來審判一個人的生死呢?
當然這不保證我們的善行一定能感動仇敵悔改,
很多主耶穌的仇敵都沒有被主的善行所感動;
但這樣行我們不會被惡所勝過,
不會使我們基督徒的生命降低至仇敵的不屬靈的標準;
而且這是聖經清楚的教訓。
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蓋一切過錯。(箴言10:12)
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翰壹書4:18)
「你不可為惡所勝,」意即不可讓別人的惡待,降低你作為一個基督徒的水準,
而採取世俗的方法來加以對付。
「反要以善勝惡,」意即堅持基督徒行事為人的原則,基督生命的能力終必會帶領你勝過難處,
不是你超越難處,便是你的見證征服了對方,使難處消弭無蹤。
「你不可為惡所勝」,意即不可因別人行惡,我們也以惡報惡,
「如果我的臭脾氣使你也發起脾氣來,你就已經為惡所勝了。」
「你不可為惡所勝」,意即不可因別人行惡,我們也以惡報惡,
反要以善勝惡。基督信仰的教導,特色在於不停留在負面的禁戒,而是進而提出正面的鼓勵。
別人雖然以惡待我,我卻仍以善對待他,如上文所說
「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這就是不為惡所勝,反而以善勝惡的意思。
「要善待你的仇敵,因為這樣會令他感到羞愧,領他悔改。」
換句話說,除去仇敵最好的方法,是化敵為友,加此便是以善勝惡
「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我們必須除去伸冤復仇的思想。
(1)伸冤不是屬於我們自己:伸冤乃是出於上帝。
(2)感動人的乃是以仁愛待人,而不是伸冤雪恨。
(3)我們為復仇的心所勝,就是為惡所勝。
我們必須除去伸冤復仇的思想。保羅提出三個理由。
(1)伸冤不是屬於我們自己:伸冤乃是出於上帝。經過最後的分析,沒有人有權可以審判人;審判人的只有上帝。
(2)感動人的乃是以仁愛待人,而不是伸冤雪恨。報仇能損害一個人的精神;只有仁慈能融化他的心。
保羅說:『如果我們以仁愛對待我們的仇敵,就是把炭火堆在他頭上。』那意思是說,這並不是要他等瞧更多的責罰要臨到他們;
而乃是感動他們,使他們覺得內心焦灼,汗顏見人。
(3)我們為復仇的心所勝,就是為惡所勝。惡永遠不能為惡所勝。如果以愛心對待憎恨,那麼就得到了一劑解毒的妙藥。
正如博克.華盛頓說:『我不讓任何人,由於我憎恨他的緣故,使我自己降低。』唯一消除仇敵的方法,是與他為友。
(一)基督徒遭遇逼迫的時候,必須要為逼迫他的人禱告。
(二)我們要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
(三)我們要彼此同心。
(四)我們要避免一切勢利驕傲。
(五)我們所有好的行為,當為眾人所見。
(六)我們必須與眾人和睦。
(七)我們必須除去伸冤復仇的思想。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惡制惡』
舊約講律法,新約講恩典;律法講求公義,恩典講求愛,
而律法又常與行為相互連接,律法的最大果效就是仰制人的行為,以使人能怕惡,但卻不一定能趨善,
律法以行為作為刑法的準則,而行為是外顯的動作,易於視別與控制,然卻無法要求人行善,
此其相對的,愛不僅約束人的行為,更囿限著人的意念,在聖經裡是要求人內外相一致地,要人打從內心向善,
這就不再只是對惡行為的仰制而已,而是積極的行善.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惡制惡』
看似冷酷,卻也是一個嚇阻.其制定意義在於防範作惡,除去惡行,勝於容許報復之行為。
佛教有一系列佛教因果論來詮釋因果報應
歷史也證明復仇絕不是解決紛爭或不公義的手段,雖然以暴治暴是最迅速有效的辦法,
但就像俗諺所道「冤冤相報何時了」
而且又有誰可以擁有絕對的正直良善能夠公平無私來審判一個人的生死呢?
律法的後面隱藏著上帝深深不為人察知的愛,
而人若沒有先知道自己的惡,有怎能體會上帝苦心的教導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